- 簡介
 |  |  | | 深入北歐瑞典教育現場,直擊瑞典式思辨如何造就普及全民的公民素養和民主意識。 探討議題擴及性別、勞工、種族、階層、科學數據、媒體識讀、假新聞、政治宣傳等。 深度解析瑞典各科課綱在塑造公民素養上的用心設計,並輔以台灣各領域賢達提供的以台灣背景為出發點的精采反思例題供延伸思考。 本書可供思辨教育欠缺或起步較晚的台灣借鏡參考,作為填鴨教育之外的補充讀物! 教育=>平等=>民主=>給最多人帶來幸福,這是北歐學校教育相信的循環等式。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很多北歐老師是信了。無論這個等式是不是過於天真,我在瑞典看到老師們朝著明確的方向努力,在日復一日的教育工作中獲得自尊和成就感,看到學生從懵懵懂懂到能自由思考並對自己負責,學校教育如果能做到這樣,不也是很足夠了嗎?──本書作者 吳媛媛 為什麼瑞典的升學考試補習也沒用? 為什麼瑞典高中三年的國文課,只有一年上文學? 為什麼要在數學課上談歷史,在歷史課上算數學? 為什麼英文老師和學生看18禁影集;社會老師和數學老師為性別議題槓上? 台灣歷史課本中關於史料批判、勞工史的章節在哪裡? 什麼是唯物和唯心史觀? 作者吳媛媛和先生都在瑞典擔任教師,近十年來在工作上、生活中體驗了很多瑞典教育理念帶來的衝擊。而這本書想要著墨的,是瑞典學校將「民主」和「知識」兩種素養並列為國民教育首要任務的堅持。 本書以語文、歷史、數學這三個瑞典高中高職生都必修的科目為出發點,介紹瑞典老師在學生16~18歲這個轉大人的階段,如何透過不同科目引導他們接觸更深入的批判思考。此外也邀請台灣各界賢達提供最適合台灣現況的思辨練習題目供讀者延伸思考。 本書以瑞典高中為主,並從第一線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生動描寫瑞典課堂,解析瑞典各科課綱在塑造公民素養上的用心設計,為台灣呈現更多可能性。希望這本教學實例的集錦,能為現在的學校師生,也為和作者一樣走過填鴨教育的大人們,提供一套鮮活的補充讀物。 | |  |  |  |
|
- 目錄
Part 1 語文科
1 語言是通往所有科目的基本工具──瑞典高中語文課綱
2 媒體識讀和報章投稿──非文學類閱讀寫作
3 文學中的民主素養──文學類閱讀寫作
4 從吸收知識到生產知識──學術寫作和畢業專題研究
5 閱讀習慣養成──補習也沒有用的國文考試
Part 2 歷史科
6 學校沒教的歷史──一段人、時間和勞動的簡史
7 勞工運動史和民主化的意義
8 歷史第一章教什麼?──歷史的用途和史料批判
9 種族和階層偏見──吉普賽人為什麼不工作?
10 我們從納粹歷史學到什麼?──反歧視和民主教育的絕佳教材
11 從「你怎麼想」到「為什麼你會這麼想」──政治宣傳和假新聞
Part 3 數學科
12 提高對數據的敏感度,增強對政治宣傳的抵抗力
13 沒有一件事是理所當然的──數字和進位制的故事
14 老師,為什麼我們在歷史課上要算數學?──從唯物和唯心史觀看到立體的歷史
15 社會老師和數學老師槓上了──從數據看性別
|